小锦讲堂 ▏识别贷款诈骗

2021-04-19

上周,小锦参加了中国银保监会四川监管局召集的《2020年度四川银行保险机构消费者权益保护监管评价现场展示工作会》。

会上,来自各金融同业的小伙伴们分享了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消保工作经验,而大家在会后也聊到了许多在工作中遇到的各类金融诈骗案例。小锦专门整理了一部分和贷款相关的真实案例呈现给大家,希望各位都能练就一双火眼金睛,识别那些无处不在的贷款诈骗。


以案说险,这些案例也许就在您身边


1.申请低息贷款

不法分子利用电话、短信、网络发布可以代理申请“额度高、利息低、无抵押、下款快的政府疫情专项贷款”的虚假信息,诱使有资金需求的潜在客户申请贷款,然后以预先收取工本费、中介费、预付利息、保证金、解冻费、贷款发放押金等费用为由,实施诈骗。

2.冒充官方APP及客户经理

不法分子冒充正规贷款机构的客户经理主动添加客户微信,通过微信聊天的方式让客户下载伪造的“XX贷款平台APP”并申请借款。这些“客户经理”在客户下载APP申请贷款之后,通过各类借口诱导客户缴纳金额不等的“风险保证金”、“账户解冻保证金”、“账户解冻费”等实施诈骗。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该种方式自去年开始尤为泛滥,除了锦程外,已有多个同业消金公司发布申明表示市场出现假冒旗下APP的情况,提醒客户注意辨别。

3.谎称银行卡冻结

不法分子给金融消费者发送短信称:该消费者的信用卡因违约欠款,将纳入征信系统,并被列入黑名单!让消费者及时致电客服、办理解冻。消费者未经验证便拨打了短信内预留的虚假“客服电话”。电话接通后告知消费者信用卡现已被冻结,需向自己名下的一张银行卡存入与欠款额度一致的钱款以“验证还款能力”。消费者转款后,虚假“客服”又称银行要验证消费者账号的“安全性”,向消费者索要了手机收到的短信验证码,随后消费者被诈骗。如收到此类诈骗信息,应第一时间与银行官方客服联系,请勿拨打短信内预留的号码或点击链接,更不能透露个人的支付信息(银行卡号和银行卡密码),尤其是手机收到的短信验证码。对于来历不明的贷款信息,请保持不听、不信、不传。


针对上面提到不能透露个人的支付信息,下面小锦借这个机会再和大家说说消费者如何保护个人金融信息

1.切勿将自己的身份证件、银行卡等转借他人使用。

2.尽量亲自办理金融业务,切勿委托不熟悉的人或中介代办,谨防个人信息被盗。

3.提供个人身份证件复印件办理各类业务时,应在复印件上注明使用用途,例如:“仅供XXXXX用”,以防身份证复印件被移作他用。

4.在日常生活中切勿随意向他人透露个人金融信息、财产状况等基本信息,也不要随意在网络上留下个人金融信息。

5.不要随意丢弃刷卡签购单、取款凭条、信用卡对账单等,对写错、作废的金融业务单据,应撕碎或用碎纸机及时销毁,不可随意丢弃,以防不法分子捡拾后窃取个人金融信息。

6.不要轻信来历不明的电话号码、手机短信和邮件。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要向他人透露自己的银行账户、卡号、密码或向来历不明的账户转账。

7.谨慎使用公共WIFI,不轻易点击社交平台上来路不明的的二维码、链接等,以防手机被木马病毒入侵。尤其是代码开源的安卓客户应更加提高警惕。

8.在更换手机时,应及时删除旧手机上的个人信息。存储有个人账户资料的手机,出售转让前,请务必做好彻底清理或恢复出厂设置。

个人信息一旦泄露,涉及面会非常广,如能及时发现,应当在第一时间更改重要密码,避免造成经济损失。同时,犯罪分子也可能会利用这些信息骗你身边的亲友,如有异常情况,应及时通知你的亲朋好友,以防他们上当受骗。


好了,今天的小锦讲堂就到这里

祝大家平平安安,顺顺利利



返回上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