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 ▏金融诈骗要当心
2021-09-17
防
在全民抗疫的大环境下,骗子们也“与时俱进”,打着“疫情”招牌,诱骗消费者上当。小锦在这里,特地收集整理了四种打着“防疫”旗号的骗局,希望各位小伙伴多多注意。
骗局一/流调要提供银行卡号?
近日,邱先生收到了一条短信,要求他必须在3小时内到XX地点验核酸,否则将要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短信中还附有一条链接,要求邱先生按提示输入个人身份证、银行卡号码、密码等重要信息。
骗局二/流调员说你已感染新冠?
最近有网友反映其接到 “XX区疫情防控专线”的电话,对方自称是“防控中心的王主任”。“王主任”说:“你的健康码和检测报告上有异常,可能感染了新冠肺炎,不过还在潜伏期,情况不算太严重。“接着“王主任”表示:“现在有一款特效药,5800块三个疗程,每天坚持服用,就会恢复健康。”
新型诈骗
注意!以上这些都不是官方发布的流调电话和提醒短信,
而是“新型的诈骗手法”!
如何甄别“流调”电话、短信?
接到“流调电话”怎么办?
收到“流调短信”怎么办?
人民网专门发布了相关提醒
如何通过正规渠道查询“同行密接人员”?
骗局三/高息理财不相信
新型诈骗
据北京银保监局介绍,有不法分子针对公众居家防疫、普遍通过网络或手机获取信息的特点,借助“区块链”概念发行冠状病毒加密货币Coronaviruscoin等虚拟货币,宣称筹集的资金用于在境外建造口罩、防护服工厂,或用于研究生产冠状病毒疫苗,并许诺高额回报,实际上这些都是虚假诈骗信息,专门用来骗取受害人钱财。
*以下为Coronaviruscoin网站当时的截图,目前网站已全部关闭
骗局四/个人信息守护好
金融诈骗还有可能借疫情之际
盗取个人信息进行犯罪
新型诈骗
利用“退改签”进行诈骗
他们打着“受疫情影响取消,办理退改签可获赔偿”的口号,不法分子利用非法手段获取的受害人信息,如航班号、高铁号、酒店预订信息、旅行社合同信息等,向受害人手机发送虚假“退改签”短信,诱使受害人拨打短信中虚假客服电话或点击不明链接,按其提示操作,提供银行卡号、密码、验证码等敏感信息,将卡内余额转走。
利用购买防疫物资诈骗
“最新最全的防疫物资马上到货”。不法分子通过社交软件、二手交易网站等渠道发布虚假的售卖口罩、防疫物资等信息,转账收取消费者费用后将受害人“拉黑”,或在钓鱼链接中诱使受害人输入个人敏感信息,导致消费者财产损失。
个人信息应当加强保护,在收到“退改签”类的信息后,应通过相关企业或部门公布的官方渠道查询确认,切勿随意点击不明链接,使用不明来源的无线网络;遇到索要个人信息、短信验证码或银行卡密码等情况时,切勿盲目听信,切勿向他人透漏上述个人敏感信息。
骗局五/爱心捐赠认准正规渠道
疫情期间的金融诈骗
还有可能利用献爱心进行诈骗
新型诈骗
比如,利用为疫区捐款诈骗。“您想为疫区贡献一份力量吗?”不法分子通过虚假网站和微信等社交软件,冒充慈善机构、民政部门、医院、爱心人士等向消费者发送“献爱心”的虚假募捐信息,利用群众的同情心实施集资诈骗。
爱心捐赠应当认准正规渠道,拒绝不法分子假借疫情非法敛财。为疫区人民捐款捐物献爱心时,应通过正规官方渠道进行核实,认准正规捐赠渠道。正规募捐均需民政部门登记备案,相关信息可通过全国慈善信息公开平台查询。捐款前需核实对方账户名称与受捐公益组织的名称是否一致,不轻易将捐赠资金转入个人账户,避免上当受骗。